本网讯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是“两弹”精神诞生的地方,如今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12级学生宋子豪也是其中一名,2015年,他通过层层选拔进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工作。
兴趣与创新
“我喜欢设计程序,按下按钮,看到这个灯闪烁,那个部件跳动,设备开始移动,就很有成就感。”从小喜欢捣鼓东西的宋子豪对自动化控制有着浓厚的兴趣。
在家中加班写高熵合金密度计算代码的宋子豪
2015年,参加工作第一年的宋子豪参加了中物院组织的“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装调比赛”,比赛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两部分,要求设计一套运煤装置模拟系统,不仅要对整个装置的硬件系统进行组装,还需要通过软件编程实现煤渣的自动抓取、传送以及炉膛的温度控制等功能。为了准备比赛,他那两个月每天下班后一回到寝室就钻到书本里学习,刷理论题库,十一国庆假期封闭训练了7天。对于宋子豪来说,最难的就是温度控制,设备从室温升到炉膛内近600摄氏度需要计算好温度曲线,曾一度让他一筹莫展。高压之下,他沉下心把高数复习了一遍,最终通过数学工具使实际曲线与设定曲线实现重合。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出色的动手能力,他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了中物院最高分。
看到车间很多需要用到循环水的设备,在启动和切换时需要人手动控制循环水系统,且压力不恒定,不满足现状、喜欢探索的他又开始琢磨能不能改进这个装置。他设计了一套“水位自动控制系统”,将电控柜进行改装,通过PLC让该系统可以根据预先设定值自动控制水位和水压,实现了无人化操作。这个系统让他获得车间“合理化建议与技术革新奖”,这个奖是奖励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、提出方法并解决问题,实现了安全性能或质量效能的提高的人。
他工作第二年就获得了2个“合理化建议与技术革新奖”,正这几个技术创新让他在车间员工里脱颖而出,2019年,25岁已经成为电气系统设计、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团队负责人。“团队成员年龄基本都比我大,还有博士生和研究生,这让我感到压力不小。”但积极乐观的他很快又投入了如何着手组建团队的思考中去。
“一个问题解决完,又会出现下一个问题,感觉我们就是在不断地升级打怪兽。”当了团队负责人后,任务一个接一个。他回忆道,团队有一次需要测量上千摄氏度的炉内温度,温度计支撑杆不是烧断就是液化,经过十几次的反复试验,最终找到陶瓷材质作为支撑杆后才成功。
“宋子豪先后独立为单位完成了多台套设备自动控制的改造工作,提高了生产效率,让设备控制参数更智能、更精准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实践出真知,这两点在子豪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。”宋子豪的师傅马骏为自己的徒弟感到自豪。
坚守与传承
在365英国上市网站官网,宋子豪遇到了恩师刘德玉老师,从大一到大三,刘老师给了他很多指导。“我每次请教刘老师问题,他只会告诉我一个大体方向,鼓励我自己去研究,让我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。”宋子豪说道。他对编程感兴趣,组建了自动化兴趣小组,和组内20多个成员一同做实验、编小程序。他还和组内同学组队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“机械设备装调与控制技术”赛项的比赛,练就了扎实的业务技能基本功。
宋子豪工作期间获得的证书
“我初中从课本上知道了邓稼先,他成为了我的偶像。”宋子豪参加中物院入职培训的时候,参观了邓稼先的办公室,一张办公桌、一张床、几把椅子,非常简陋,邓稼先却在这里隐姓埋名28年,投入两弹研究,让中国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。当时宋子豪十分感慨,默默下定决心:“我要留在这里工作一辈子。”
老一辈中物人“自主创新,艰苦奋斗、求实创新、永攀高峰”的科研态度是他们的精神引领。宋子豪说,工作中从前辈那学到的不仅是技术和知识,更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不断钻研的科学态度。比如,部分装置设备的真空系统必须是完全密封的,一丝缝隙可能造成产品的毁坏,他们需要一遍又一遍地检测确认,再比如他的某个项目需要的数据是经过了大半年的持续观测才获取,由不得一点急躁和马虎。
宋子豪有一次为了攻关某个项目,在单位住了6天没有回家,困了就睡在实验室,醒了又开始工作。“我有一次从‘山’里出来,来到城镇上,感觉好久没有看见过这么多人了,很开心。”他笑道。
不仅专业功底扎实,宋子豪还是他所在车间的团支部书记,平时组织年轻人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。他还在中物院团委开展的“爱心手拉手”活动中资助了绵阳平武县南坝镇的一名贫困初中生,每年帮他支付学费和部分生活费。“我不需要你回报我,只希望你长大以后能像我一样有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就可以了。”他常对那名学生说起,他希望自己的爱心可以传递给更多的人。
宋子豪与团支部成员一起
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之所以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,正是因为有一支支献身国防、业务精湛的从业队伍在不懈奋斗,这些90后的技能尖兵们也正接过前辈们的衣钵,继续为中国国防事业奋斗着。
(文/王露曼)